(一)基本原则
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高端突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产需结合、协同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聚焦五大任务,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从问题出发,分析和研究工业“四基”的薄弱环节,针对共性领域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
——坚持重点突破。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区分轻重缓急,点线面结合,有序推进,集中资源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基础产品和技术。
——坚持产需结合。瞄准整机和系统的发展趋势,加强需求侧激励,推动基础与整机企业系统紧密结合,推动基础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
——坚持协同创新。统筹各类创新资源,促进整机系统企业、基础配套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产品开发全过程对接、全流程参与,探索科技与产业协调、成果和应用互动的新模式。
(二)主要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达到国际领先,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较为完备,“四基”发展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需求,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夯实制造强国建设基础。
到2020年,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率达到50%,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具体目标是:
——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推动8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70种左右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20项左右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信息通信设备、[敏感词]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领域的“四基”问题率先解决。
——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设40个左右高水平的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20个左右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创新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10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的基础产业集聚区。
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高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统筹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分领域分阶段分渠道解决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四基”发展亟需。发挥工业强基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梳理装备和系统需求,分析产业现状,遴选17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按照小规模、专业化、精细化的原则组织生产专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解决终端用户的迫切需求。按照大批量、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组织生产通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先进基础工艺,重点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组织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成体系解决十大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解决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发展瓶颈。
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突破行动
(二)[敏感词]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敏感词]智能型、开放型数控系统、数控机床主轴、丝杠、导轨、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轴承、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及轴承、智能活塞压力计、高速高性能机器人伺服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器、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变频智能电动执行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开发具有系列原创技术的钛合金、高强合金钢、滚珠丝杠用钢、高温合金、高强铝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艺、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切削、磨削、研磨、抛光)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九)新材料“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高品质模具钢、圆珠笔头用高端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聚氨酯树脂、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单体、生物基材料、功能纺织新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特种陶瓷和人工晶体、稀土功能材料、3D打印用材料、可再生组织的生物医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特高压用绝缘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和石墨烯材料。
(二)开展重点产品示范应用
应用是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促进“四基”发展的关键。以需求为牵引,针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提出包括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的“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协同研制计量标准,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协作。鼓励整机和系统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需求计划,吸收基础企业参与;鼓励基础企业围绕整机和系统需求,不断开发和完善产品和技术。鼓励整机和系统企业不断提高基础产品质量、培育品牌,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先进基础工艺的普及率,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三)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依托现有第三方服务机构,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对实验验证环境、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支撑能力。注重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区)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推进重点产业技术资源整合配置和开放协同。鼓励在工业园区(集聚区)率先建立第三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一)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建设40个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关键问题研究;开展计量基准及量值传递、标准制修订、符合性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制定试验检测方法;加强计量基标准建设,完善提升量值传递体系;研制相关设备,提供相关服务。
(二)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研究先进的信息采集工具,构建专题信息库和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建设20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等服务,向政府、行业、社会推送产业信息。
(三)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持在工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产品生产、流通、使用、运维以及园区企业发展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生产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
(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通过实施十大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及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持续培育一批专注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细分领域的企业。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健全协作配套体系,支持“双创”平台建设,鼓励具有持续创新能力、长期专注基础领域发展的企业做强做优。优化企业结构,逐步形成一批支撑整机和系统企业发展的基础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基础企业集聚发展,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形成紧密有机的产业链,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服务中心。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区
(一)培育百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基础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形成100家左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专精特新”企业。该类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掌握本领域的核心技术,拥有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2)具有先进的企业技术中心和[敏感词]的创新团队;(3)主导产品性能和质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4)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左右,居于全国前两位;(5)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亿元。
(二)打造十家产业集聚区。围绕重点基础产品和技术,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10家左右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四基”产业集聚区。针对集聚区企业生产过程改进提升的共性需求,建设一批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Copyright © 2022 深圳市鸿源祥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45188号